介绍针织服装尺码的计算方法
计算上衣后片各部分的编织尺寸
介绍针织服装尺码的计算方法
1。下摆针迹=(1/2胸围-1厘米)×横向密度+缝纫消耗量(针)2、衣长行数=(衣长-下罗纹)=(衣长-下罗纹-挂肩)针数=(12胸针数-肩宽针数)÷27.肩挂如何缩针:平3~6针后,佘针一般每2行减少1针,高度7厘米到9厘米以内,收集应收的针数。
2。后领口针数=后领口宽度×横向密度+缝纫消耗量(针)9、一肩部针数=(肩宽针数-后领口宽度针数)÷210。肩斜面上每一行的窄针数针数=一个肩上的针数÷肩高的行数。上衣前片1.从下开始缝线=(1/2胸围+1cm)》同样。
3。主体长度和排数与背片上的“3”相同。
4。肩宽的针数与后片的“4”相同。
5。肩带上的总排数与后片上的“5”相同。
6。挂肩的缩针针数与后片的“6”相同。
7。缩肩的方法:可以和后图对比,但前图比后图长1厘米,需要比后图缩肩的次数多一些。
平整后即可闭合1cm的针脚。
编织袖片时,其直接密度和横向密度与原始密度略有不同:袖横向密度=原始密度×125%袖子直接密度=所需密度×95%1、袖口缝合=袖宽×2×袖密度+缝制成本(针)2、袖长排数=(袖长-袖口罗纹长)袖横向密度+缝制消耗(针)4、袖每边需加的针数=(袖根针数-袖口针数)÷25.袖排数=袖长排数-袖排数6.袖排数=袖长高深度×2+后领宽+2cm)×罗纹横向密度2.领片排数=领高
1。一般成人的袖宽为比肩宽小3厘米至3.5厘米,童装的袖宽为比肩宽小1.5厘米至2厘米。
2。一般男士衬衫的袖口宽度为21厘米至24厘米,女士衬衫的袖口宽度为17厘米至21厘米。
3。织袖片时,如果加针,应先快后慢;减针时应先慢后快。
4。成人的袖高一般为12厘米至14厘米。 5。袖山的收口排数与前后肩片的收口排数接近。
6。为了使编织操作更容易,后领口一般可以忽略。
7。后领口的宽度一般为肩宽的1/3。
计算下装各部分的编织尺寸。毛裤的编织和定型既快速又简单。一般分为左右裤部两部分,并加设裆方。
编织时,如果从裤腰开始编织,将裤腰向两边折起来会比较容易,但减少裤腿上的针脚就会有点麻烦。相反,如果从裤腿开始编织,将裤腰向两侧折叠起来就很麻烦。您可以简单地在裤腿上添加针脚,并且将腰带翻到后面来编织裤子更容易。
这个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下面介绍毛裤的三种编织方法:两件式编织方法
1。从腰口算起的针数=腰围÷2×横向密度
2。裤长排数=(裤长-腰部罗纹-裤袖罗纹)×直密度
3。腰部向后。
后弯举一般高3厘米左右,回程约4~5次(8~10行)。
编织时,取腰部宽度的中间针数,分为前腰和后腰。然后将后腰的针数除以回程数(即4~5回程),采用纸形加针编织方法。针织形成高腰。
如果从裤脚开始编织,则应使用回夹针法编织。
4。臀宽针数=臀围÷2×水平密度
5。上裆应加的针数=臀宽的针数-腰宽的针数
6。上裆长及排数=(直裆及腰肋)×直密度
?3/4)
8。横裆针数=臀宽针数+(前裆宽度+后裆宽度)
9。裤腿排数=(裤长-直裆-裤罗纹)×直密度
10。裤腿应减少的针数=裤裆针数-裤口针数
?
12。后裆应减少的针数=后裆宽度×横向密度
13。后裆减少的针数=后裆应减少的针数×2。如果从裤腿开始编织,则“10”、“11”项中的“减少的针数”、“12”和“13”必须更改。对于“加针”,必须将“5”、“7”项中的“加针”改为“减针”。
三片编法(附加法)
1。从腰部开始的针数与两片编织方法“1”相同。
2。裤长的行数与两片编织方法“2”相同。
3。腰部向后弯曲,与两片编法“3”相同。 4。臀宽的针数与两片编织方法“4”相同。
5。针数应加在上裆处,与两片编织方法“5”相同。
6。上裆长的行数与两片编织法“6”相同。
?裤腿(一侧)应减少的针数=臀宽的针数-裤口的针数10.裤腿应减少的针数=裤脚的针数裤腿行数÷裤腿应减少的针数11.方格针数=方格宽度×横向密度12.方格行数=方格长度
平针织裤前片1、腰口针数=(腰围÷4-1)×横向密度2、裤长排数=(裤长-腰罗纹-裤口罗纹)×直接密度3.臀宽针数=(臀围÷4-1)×横向密度4.上裆长行数=(直裆-腰肋)×直密度5.前交叉裆针数=前裆宽×横向密度+臀宽针数+(该裤条第3项)6.裤腿排数=(裤长-直裆-裤口罗纹)针数8.裤腿排数裤腿减针数=裤腿行数÷(裤腿减针数÷2)9.前裤口针数=(裤口宽度÷2-1)×横密平纹针织裤后片。
1。从腰口算起的针数=(腰围÷4+1)×横向密度
2。裤长的排数与裤前片上的“2”相同。
3。腰部向后弯曲,与两片编法“3”相同。
4。臀宽的针数=(臀围÷4+1)×横向密度5。上裆长的行数与裤前片上的“4”相同。
6。后裆针数=后裆宽度×密度+臀宽针数(本裤条第4项)
7。裤腿的排数与裤前片上的“6”相同。
8。后裆要减少的针数=后裆宽度×横向密度9.后裆要减少的针数=后裆针数-后裆要减少的针数后裆要减少的针数-裤口要减少的针数10.裤腿要减少的针数数量=后裆针数-后裆要减少的针数-裤口针数11、裤口针数=(裤口宽度÷2+1)这种情况下,成品很容易下垂,所以在计算样品密度时,需要适当增加横向密排针数,减少直密排针数。
另外,腰部罗纹和裤口罗纹的密度比其他部位要小。
1。腰口起针数=(腰围÷4-1)×横向密度2.裤长排数=裤长×直密度(不含腰部内摆)3.臀宽针数=(臀围÷4-1)×横密度4.直裆行数=直裆×直密度5.前裆针数=前裆宽×横密度+臀宽针数(本裤第3项)6、裤腿的排数=裤长的排数-直裆的排数7、裤腿要减去的针数=到前裆的针数-到前裤口的针数8.裤腿要减去的行数=到裤腿的行数÷(到裤腿的行数应为减法针数÷2)9前裤口针数=(裤口宽度÷2-1)×横密罗纹针织裤后片 1。从腰口算起的针数=(腰围÷4+1)×横向密度
2。裤长的排数与裤前片上的“2”相同。
3。腰部向后弯曲,与两片编法“3”相同。
4。臀宽针数=(臀围÷4+1)×横向密度
5。直裆行数=直裆×直密度
6。后裆针数=后裆宽度×密度+臀宽针数(本裤条第4项)
7。裤腿的排数与裤前片上的“6”相同。
8。后裆应减少的针数=后裆的宽度×横向密度9.后裆应减少的针数=后裆的针数针数-裤口针数11.裤腿减针数=(裤腿针数×2-后裆针数)÷裤腿减针数男裤门襟:1、门襟针数=门襟宽度一次性添加所需针数,与裤片一起编织。编织完门襟长度所需的行数后,再次对门襟针数进行倒计时。
编织左裤片时,如果怕裤门襟的平纹会卷曲,可以在编织到门襟位置时改为罗纹组织,针数与右裤片相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