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是什么)
养殖环境养殖场应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方便、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修建养殖池塘。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泥鳅的养殖技术?下面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泥鳅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养殖场应选择光线好、温暖通风、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排水方便、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修建养殖池。
养殖池可采用水泥池、土池。单池面积1-5亩。它不应该太大。东西向有利于池塘照明。池塘深度约1米。或者20目左右的尼龙筛,防止泥鳅逃走。
若采用水泥池养殖泥鳅,新建的水泥池入水前必须浸泡1个月以上或脱碱,池底应覆盖15~20厘米的壤土。一种防渗方法:一是用防渗布防渗,上面铺20厘米左右的壤土。上层防渗布;另一种选择是用复合土夯实池底。养殖水源:要求水质新鲜、水量充足、周围无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泥鳅品种选择与放养
泥鳅肠壁薄,肠管直,血管较多。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利用肠呼吸。*泥鳅具有很强的耐缺氧能力。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3~5厘米,可放泥鳅50~80尾。若有流水,可比常规饲养密度高1~2倍。
池塘放养的泥鳅品种规格不要有太大差异,以免因捕食而拉大差距,影响商品泥鳅规格的统一性。泥鳅品种的选择首先是黄泥鳅,其次是绿泥鳅。放养苗应无病、无害、游动活跃、体质强健、大小整齐。放养泥鳅鱼种前,用10PPM高锰酸钾溶液或3%食盐溶液浸泡鱼体10-15分钟,对鱼体进行消毒。
池塘管理
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是什么)
(1)泥鳅活动的最适温度为18℃至30℃,水温25℃至28℃时生长最快。当水温25℃至28℃时,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30°C以上。*每年4月至10月是泥鳅的旺盛生长期,应加强管理。在此期间管理要“勤”“细”,即经常巡塘,勤于管理,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饲料,草料。泥鳅喜欢夜间觅食,食性种类繁多,繁殖力强。它栖息在积水和腐殖质淤泥的底部。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繁殖水域或泥浆中的有机残骸都是它的良好食物。人工饲养可饲喂蛆、蚯蚓、小杂鱼肉、蛤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畜禽粪便,麦麸、米糠、豆渣、饼粉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投喂饵料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性、定量。投喂率取决于水质、天气和投喂条件。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早、下午各喂一次。投喂量占池内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月至6月,3%至5%;7月至8月,10%至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与动物性饲料的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喂或不喂;水温11-20℃时,植物性饲料占60%-70%,11-20℃时,植物性饲料占60%-70%。天然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三)水质管理。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的肥瘦情况及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泼清爽的状态。当水温达到30℃时,泥鳅就会钻进泥里避暑,容易造成缺氧窒息。此时应经常添加新水,调整水温,增加水体的溶氧含量,浇水白菜或在水面种植竹叶类蔬菜遮荫。如果发现泥鳅经常游到水面吞食空气,说明水体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才能保证泥鳅安全越冬。
(四)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塘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进食、疾病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等情况。水泥池应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并做好每日记录。
泥鳅与其他鱼混养时,不必多喂泥鳅饵料,而是喂其他鱼。鱼吃不完的饵料和粪便,就是泥鳅的食物来源。*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