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风景区
桂林漓江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喀斯特地貌旅游区。
漓江,又名桂水、桂江、桂水、东江,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流域孕育出的独特、绝伦的自然景观,就是桂林的山水。“河是绿带,山是绿的”。这里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洞奇石秀,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
漓江的特点概括为四个字:清、清、巧、汴。主要景点概括为一河、二洞、三山。一河(漓江)、两洞(芦笛洞、七星洞)、三山(象鼻山、叠彩山、独秀峰)是桂林山水的精华。
漓江就像一条绿色的丝绸带,盘绕在千峰万岭之间,两岸奇峰怪石,碧水萦绕,断壁隔水,青山浮水,风景秀丽,如百里美景。-英里滚动。泛舟漓江,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歌声,渔民垂钓,古朴的田园民居,清新的气息。一切都是那么诗情画意。
桂林漓江风景区
象鼻山
象鼻山景观位于桃花江与漓江交汇处,文昌桥西200米处。它海拔200米,高出河流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它由3.6亿年前沉积在海底的纯石灰岩组成。看起来就像一头巨大的大象伸出鼻子喝河水。象鼻山,原名骊山,又名夷山、夷山、神水山,简称象山。香山以其神奇而闻名。其神奇之处,首先是形神相似,其次在鼻腿间造出一轮朝水明月,形成“象、山、水、月”的奇观。因此,香山成为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市的象征。桂林乃至广西的土特产大多都带有香山的标志。
水月洞位于象鼻山的树干和山腿之间。约12000年前,地壳上升,漓江萎缩,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了东西透明的圆洞。长17米,宽9.5米,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水月洞洞口面向太阳,故又称朝阳洞。但洞在水面上,犹如一轮明月浮在水面上,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奇观之一。隔山向南对面的月亮岩,一悬天,一浮水,形成了“漓江双月”的独特景观。
塔山
位于漓江东岸、小东江西岸,与船山隔江相望,海拔194米,相对高度44米,面积2.75公顷。山体被切割,分成独立的山峰。塔山上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塔;八角七层,实心砖结构,高13.3米,北侧嵌佛像,名长寿佛塔。远看如屏风,又如江上航行的船只,故又称“军舰山”。
寿佛塔-寿佛塔是桂林风景区四大名塔之一。位于小东江西岸海拔194米(相对高度44米)的塔山上,与船山隔江相望。寿佛塔为六角七层青砖灰浆叠砌的实心楼阁式塔,高13.3米。仔细一看,一块石头从塔山一侧裂开,如同一把神斧从山顶劈向地面。徐霞客《粤西日记》说“若有异与组合,亭台楼阁立其间,盖脆弱飞扬见惊喜”。寿佛塔最底层高1.56米,每面宽2.95米。逐层递减,层与层之间由五层凸砖纹路隔开。塔身图案与两江砖塔有些相似。首佛塔为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塔,两江砖塔为八角七层空心楼阁式塔。塔二层北侧有一尊青石镶嵌的“南无阿弥陀佛”。图案已经模糊,难以辨别。顶部呈覆面状,冠有葫芦冠。是中国常见的一座六角形塔。
船山
位于市区东南部、七星区西南部小东河东岸。距市中心3.5公里,海拔224米,相对高度94米,面积25.25公顷。山上有五座蜿蜒的山峰,形如雄鸡。西、东为头尾,南北为两翼,中峰为背部。西峰的月亮岩正是鸡的眼睛,隔江的龟山就像两只鸡在打架,栩栩如生,合称“斗鸡山”。明孔镛有云:“巧石如鸡,欲战则高举冠,离水远矣。未曾见过赤鸡缠颈,老矣。”杀青山不敢哭。”有五座山峰挺立,形如笔台,故又称“笔架山”。西峰有一溶洞,分两层。下层由北向南延伸。高9米,宽13.3米,长31米。看起来就像天上一轮明月。宋代称月岩或题“孔明”,故又称孔明山。。明俞安期诗曰:“圆光透石,明月树影横垂,长如桂枝。”
山东有宝塔山。早在100万年前,这两座山原本是一体的,但地球的造山运动将它们分开了。如今,小东河在两山之间缓缓南流,依然像一条带子一样将两山紧紧地绑在一起。初升的朝阳将金色的光芒洒满船山、塔山、象山,形成“三山朝霞”的诗意境界,给一天的计划赋予了无限生机。
大围古镇
大围古镇位于山水旅游名城桂林市东南18公里处,距灵川县城30公里。它位于漓江中游。位于漓江北岸,沿河自西向东而建,古风浓郁。大围古镇面积193.78平方公里,是桂北水陆码头,北接湖南、江西,南接吴、随州。是桂林东郊农副产品和进口产品的集散地。大围古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商业文化博大精深、特色鲜明。是百里漓江和丽江东线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大墟古镇位于漓江东岸,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麓,距桂林23公里。据史料记载,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盛于明清,盛于民国。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在600多年前,大围就因其“大”而成为广西四大镇之一。
黄牛峡
位于漓江西岸,磨盘山南麓,与碧安隔江相望,距桂林约30公里。峡上怪石林立,有青莲、狮虎、蝙蝠、牛群等,故而得名。清澈的漓江水流至此,急转90度弯,一分为二,撞击三块大陆,滚滚南下。民谣是这样唱的:“九牛对三洲,江水两岸流;五马拦江,二狮滚绣球”。这一带河流宽阔,莲花状的山峰绵延数里。它雄伟而危险。
王福石
王府山位于漓江西岸,斗米海滩前,距桂林约37公里。山顶有一仙人石,如古衣男子向北望;山腰上有一块石头,像一个背着婴儿的女人,凝视着远处的丈夫。因为夫子山的名气,她也因夫子石而闻名。清代诗人李秉礼曾有诗望夫石:“江头望夫,化石已成形,丫鬟两洗已湿”。云烟横眉绿,悲壮威远,游人何以远行?”
漓江里的王福石相传是宋代一位和尚化缘所化,被称为仙石。清朝时,据说有一家三口。船到了海边,只剩下一桶米了。水很浅,船无法航行。食物已经吃完了。丈夫上山了,没找到吃的。他太着急了,以至于变成了石头。妻子背着孩子上山寻找。当她看到身为石人的丈夫时,她又伤心又焦急,两人都变成了石人。不同的共夫传说,反映了旧时代妇女悲惨的依附地位,以及人们对温饱、安定、团圆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观音
观岩是近年来在桂林其他溶洞中脱颖而出的新兴旅游溶洞。发展至今,其独特的游览方式吸引了大批游客。首先从半山腰进入溶洞,乘坐30米高的观光电梯直入溶洞,仿佛坠入仙境。然后您将游览风景奇特的洞穴。过了一会儿,就来到了山洞里的电车处,乘坐小电车。穿过神秘多变的地下峡谷,几分钟后就到达气势磅礴的棕榈树大厅。这里光彩夺目的钟乳石会让你仿佛进入了巨人之地的热带雨林。是桂林石窟奇观之一。欣赏完棕榈堂后,下到地下河码头,乘坐小船探索约一公里长的地下河,更是别具一格。落地后,还有“天光、瀑布、金羽竖琴、嫩雪石”等喀斯特奇观等待着你。再加上导游亲切的言语和优质的服务,你会感受到从古至今跨越时空的自豪感。
由于观岩水洞已关闭多年,景观保护得很好,洞内的各种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更是迷人。景区总体规划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和建设。洞内配备自动光控、声控导游系统。有轨电车、游艇、观光电梯与洞内独特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使其成为中国独特而迷人的旅游胜地。通过水、陆、空方式游览洞穴。
半侧交叉
在漓江西岸,距桂林市约43公里处,有一座高400米的独头山矗立在江边。悬崖截断南流江水,激起惊涛骇浪。山的两边有两个村庄;官岩村和桃源村,被大山阻挡,依靠渡口交通。这两个村庄之间的渡头与从一岸到另一岸的半渡头不同,所以被称为半边。游客路过此地,不仅惊叹岸边的险峻,更惊叹渡口的奇妙。叶剑英元帅诗曰:“共乘舟游山,指右半江渡;奇峰万千,图画万千,青莲间不可留。”
仙磨
西岸桃源村对面,距桂林约44公里。山顶有一块巨石,直径约3米,呈扁圆形,如石磨,名“仙人磨”。磨坊旁有一块3米多高的倾斜立石,形似一个人推着石磨。故名推磨山。相传,村里有十多名佃农和一名地主。佃户们常年辛苦劳作,但仍然穿不饱,吃不饱。一位仙人来到这里,转动仙磨,把石头磨成米,从洞里流出来。住户们称其为“米坑”。地主闻讯后,开辟了一个大石洞,试图据为己有。不料,一股旋风从山洞中刮起,将地主卷入河中。
杨迪
杨堤是典型的山区,有“九山、半水、半田”,民风淳朴。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不受现代工业的污染。此段河道蜿蜒曲折,碧水缠绵,景点密集,奇峰倒影,修竹茂盛。最能领略“江如绿带,山如玉簪”之美。主要景点有香坝岛、半边七渡、桃园赏月、仙乱、月光岛、水帘洞、波浪岩奇观等。 浪石
河岸上一排排突兀交错的岩石,形似大海中的一簇簇波浪,故名“波浪岩”。浪石岸边的村庄叫“浪石村”。两岸奇峰耸立,水曲天窄。依山傍水,眼前是河谷流水,身旁是峡谷里风帆排列。山峦一字排开,峰峦相连。两岸的山峰形成两道天然的绿屏,矗立在江边,漓江看上去就像一条绿线。峡谷中彩带飘扬。
下龙湾风光
过了下龙村,就看到西边的摩天岭和冲天峰,“天柱夹江”。飞升峰、鱼尾峰、坐鸡老人峰合称“下龙三峰”。下龙湾周围风景如画,前有奇峰,后有群山。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此次访问时曾将右岸山峰比作金字塔。
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是桂林漓江著名景观之一,是大自然的笔墨奇观。位于兴坪镇西北4公里处,山高400多米,宽200米。它矗立在河边。石墙经过切割,色彩缤纷。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画屏。仔细一看,画屏里只有一群马,或站着,或站着。躺着的时候,有的抬头嘶鸣,有的扬蹄飞翔,有的回望天空,有的悠闲地寻找食物……宋代诗人邹浩将其比喻为天父醉时创作的杰作:“天父醉时写字,浓墨仍纵横。”清代诗人徐恭赞道:“自古山如画,今画如山。马有九图,人间有奇事。”
古往今来,许多游客来到这里,都被这幅天然壁画所吸引。民间流传着一首民歌:“你看骑手,你看骑手,你有多少对马?我看到七匹马第二,九匹马第一。”
九马华山脚下的一处悬崖上,有455年前明朝留下的“华山”两个大字。这件“画山”摩崖石刻,每个字高1.6米,宽1.2米,加上碑文所占的方形框架,整个石雕长5.3米,高3.2米,周围刻有祥云花边作为箔。石雕右上角显示石雕年代,左侧显示石雕铭文。“画山”摩崖石刻虽年代久远,但字迹仍依稀可见。
黄布反光
华山之南,有一块黄色岩石,宽数丈,如一块黄布铺在江底。这就是为什么它被命名为黄布,海滩被命名为黄布滩。这里的河水清澈宁静,云山倒影,河面水底,一切如画。俗话说:“峰映山水,无山无水不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是漓江特有的“黄布倒影”,是观赏青峰倒影的最佳地点。诗曰:“清山之巅,清山之巅,舟行于青山之巅”。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五套人民币。20元纸币背面的漓江风景是黄布的倒影。
黄布滩和竹碧滩之间,有七座大小不一的山峰,优雅地矗立着,像七个出水的少女。俗称“七仙下凡”。相传天上的七位仙女迷恋漓江美景,永留于此。从竹壁海滩远眺手套山和“骆驼过江”的山景。“骆驼”头上有一个亭子。它是由一位日本友人捐资、与农民工一起辛勤劳动建成的,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超坂山
在漓江东岸,有一座垂直于江面的孤峰。被河水冲刷,溶成1米深的凹槽,酷似古代朝臣所持的“巢湖”,故名巢湖山,俗称潮板。山。其美如春笋出土,奇如弯齿,险如河边悬石,俊秀如河边文人。奇、险、俊,是典型的石山之美。
兴平
兴坪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东北部,漓江上游两岸,距县城25公里。东与恭城县西陵乡接壤,南与富里镇、阳朔镇接壤,西与白沙、葡萄、杨堤乡(镇)接壤,北与灵川县朝天乡接壤。兴坪镇总面积305.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9人。兴坪镇政府所在地兴坪镇,1996年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集镇,2000年9月3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集镇。自治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兴坪素以山清水秀、风景甲天下而闻名。是“中国旅游名县”之一的阳朔县旅游重镇。
漓江东岸的兴坪镇是古代漓江沿岸最大的城镇,已有1300年的历史。漓江流经兴坪,形成“S”形河湾,这里是漓江风光的汇聚地。叶剑英元帅诗曰:“春风过水,轻舟轻行,岸奇峰迎你。马跃华山人照镜子,原来最好在广平。””。山水相依,景点密布,既奇、险、秀、趣。历来有“阳朔风光在兴坪”、“兴坪风光独特,人可在画中游”之说。
罗山
漓江西岸,石山的纹理从山底盘旋至山顶。整座山就像一只绿色的大蜗牛。郭沫若诗中有句“青螺携雨到长河”。山下有螺岩,河口宽阔。明明腾教寺始建于明代,由三宝殿和魁星楼组成。清代重建。洞前的香炉石造型酷炫。洞内有螺石三块,一白如雪,一碧如玉,一黑如漆。岩内有摩崖石刻,记载了岩石的来历和附近的景色。
涌头山
悬崖临江,上下隆起,中间弯曲,犹如龙头张着巨口,故名龙头山。山西有数十座山峰,如龙首、身、尾相连,绵延数里。分明是一条巨龙向东飞翔,据说是“巨龙跃过江”。
龙头山是滴水洞的南屏障。主峰海拔440米,为韶山第三高峰。《韶山毛氏二修族谱》形容龙头山“拔地而起,昂首挺立,独立于万千高山峡谷之中,奇特无比,险峻无比,上面有田野,有肥沃的泉水……山峦奔涌向人们的方向”。脸,云里长出了马头。”相传,北海龙王府内有一条巨龙。它的尾巴潜入洞庭湖。龙头抬起,冲向韶山,形成滴水洞龙头山。由此看来,还有一些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