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无忧网

都江堰主要景点介绍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部。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畔。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它是李冰及其儿子舒县太守继前任别岭后发掘的。在引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地段的基础上组织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人民的沃土。万里之外的“天府之国”,灌溉地区遍及30多个县市,面积近千万亩。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唯一仍在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点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寺、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枢纽等。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河口特殊地形、水脉、水势,顺势无坝引水,利用重力灌溉实现筑堤、引水、行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形成体系,确保防洪、灌溉、输水和社会用水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它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已经存在了2250多年,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变成了万里沃野。“水旱随人而不知饥荒,无饥荒之年,此谓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引水灌溉田地,分洪减灾,起到“分四六除旱”的效果。

  岷江鱼嘴引水工程

  鱼嘴引水堤,又称“鱼水”,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因其形状如鱼嘴而得名。它高高地矗立在岷江中心,包括百丈堤、察察堤、金刚堤等配套齐全、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将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两条河流。西一条称外河,俗称“金马河”。是岷江干流,主要用于排洪;沿山麓的东部称为内河,是一条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排洪。灌溉。  古时,鱼口是用竹笼筑成的,里面装满了卵石。由于它建在从山口流出并呈曲线循环的岷江中心,河水冬春季节较为干燥。水绕鱼口上方的曲线流动,主流直流入内河。内河水量约占60%,外河水量约占60%。40%;当夏秋水位上升时,水势不再受弯道限制,主流径直流入外河,内外河水量比例自动反转:内河水流入内河水量约40%,外河水量约60%。利用地形,完美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枯水期的农田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以及夏秋汛期的防涝问题。

  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溢洪道”。具有显着的减洪、排沙、调节水量的功能,故又称“飞沙岩”。飞沙岩是都江堰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却有着非常伟大的功能。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免遭洪涝灾害的关键。飞沙岩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河水量超过宝瓶口的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会从飞沙岩溢出;一旦发生严重洪水,就会决堤,使大量河水回流到岷江。正确的流动。飞沙岩的另一个功能是“飞沙”。岷江从崇山峻岭中奔涌而出,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和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河流下去,就会堵住保平口和灌区。古代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搭建的临时工程;现在它是用混凝土浇筑的,以确保永久的效果。

  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着“控制闸门”的作用,可以自动控制内江的来水量。它是在尖山(现称关口山、玉垒山)延伸至岷江的长脊上开凿的一个洞。它是一个人工凿成的喉咙,以控制内江水的流入。因其形似瓶口,功能独特,故名宝瓶口。宝瓶口右侧左侧的小山,因与山之隔,故名立堆。在宝瓶开启之前,李堆是尖山虎头岩的一部分。因宝瓶口自然景观雄伟,素有“利都索峡”之称,是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前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原为纪念蜀王的王帝庙。齐建武时期(公元494-498年)改为供奉李冰父子,并改名为“崇德寺”。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封为国王,故后人称其为“二王庙”。寺庙的正殿分别供奉着李冰父子的雕像,还收藏了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运河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极其幽静。是一处集寺庙与园林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厢。东厢房为花园区,西厢房为宫殿区。整个寺庙为木结构建筑。寺庙完全依托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就势。建筑风格不强调中轴对称。


  福隆寺

  福隆寺位于李堆公园内。它毗邻一个深水池。相传李冰父子治水时,在李堆手下降服了这里的恶龙。因此,北宋初期,该寺供奉李冰,取名“福隆寺”。现存宫殿共三层。前殿中央有一尊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雕刻的李冰石像。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和唐代金仙、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留下的飞龙鼎。福隆寺又名老王庙、李公慈、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崇石心想:“我虽是圣人,吾不食先于父,以掩盖他父亲的成功?”

  安澜索桥

都江堰主要景点介绍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情侣桥”。位于都江堰鱼口之上,横跨内外河,被誉为“中国古代五桥”,是都江堰最具特色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乱。古称“竹浦桥”,宋巴菲元年改为“平石桥”。清嘉庆年间修建的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来的索桥是用木排石墩支撑的,用粗竹索悬挂在河上。上面铺木板作为桥面,两侧用竹索做栏杆。总长度约为500米。这座桥是由钢缆混凝土桩建造的。

  索桥起源较早于川西。安澜索桥具体建于哪一年不得而知,但根据《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李冰是“能做到的”。《水经注·江水》载有“涪江有左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都江堰的修建。“佐”的意思是竹绳,是川西古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因此,安澜索桥又称竹桥、索桥、竹藤桥等。该桥于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竹索改为钢索,木桩支撑电缆的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卧铁

  横铁,是埋藏在内江“凤栖窝”中的涛滩的标准。它也是内江每年清理河床深度的象征。据说,李冰修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了一匹石马。每年都用它作为海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横铁。现存四卧铁,分别埋葬于明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及1994年。游客所见的四卧铁复制品李堆古园喷泉处的遗骸至今仍埋藏在内江河床之下。

  其他景点

  奎光楼、虹口景区、南桥、圆明宫、清溪园、都江堰城隍庙、玉垒关、离堆公园、沁雁塔、玉垒山公园、丢笔池、青城外山景区、青城前山景区景区青城后山风景区二河漂流药王庙、幸福大道、翠月湖、灵岩。

Tags: 都江堰

发布: admin 分类: 杂谈 评论: 0 浏览: 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