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无忧网

数码摄影简介:摄影基础知识

  一座高楼拔地而起。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从基础开始。想要拍出好照片,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摄影知识。

数码摄影简介:摄影基础知识

  1。正确握持机器的方法

  摄影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拿稳相机。无论你对其他摄影元素和技术掌握得多么好,只要拍摄瞬间出现震动,照片的质量就会因图像模糊而大打折扣。

  虽然可以使用三脚架来减少震动的可能性,但更多时候都是使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在“决定性时刻”,摄影师往往不被允许花时间放置三脚架,修理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对拍摄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电子元件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存储信息,通常称为“滞后”。

  1。正确的握机姿势

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跪着,正确的握持手机姿势应该是:

  (1)。右手握住相机侧面的握把,并用食指轻触快门按钮,随时准备拍摄。

  (2)。用左手掌托住机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机以稳定镜头。

  (3)双臂靠近身体,尽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向身体靠拢。永远不要驼背。因为长时间驼背拍摄会导致肩关节疲劳,使相机更难以稳定。

  (4)竖握相机拍摄时,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另外,请确保左臂靠近身体。

  2。站着或坐着拍照时的注意事项

  (1)站立摄影时,应将双脚稍微分开,或前后站立,使整个身体的重量平放在双脚上。如果能依靠一些固定的物体,比如靠在树干或者墙上,那就更好了。

  (2)坐下来拍照的稳定性已经很高了,但仍然可以借助外部物体来进一步稳定身体。靠在椅背或桌子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跪姿拍照时的注意事项

  跪下拍照时,左脚要拱起,右脚着地,左手握住相机底部,支撑在拱起的左脚上。一般情况下,跪姿拍摄时很难稳定身体。最好依靠固定的物体,如树木、墙壁等。

  4。相机背带的重要作用

  将相机带套在手腕上,用虎口夹住,绕两圈后拉紧。将拇指穿过带环,然后紧紧握住相机,使相机和右手合而为一。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手的颤抖,而且可以在不小心松手时握住相机,这样相机就不会掉到地上而损坏。  2。光的利用

  照片是光与影的艺术产物。说光是摄影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想要拍出好照片,必须掌握光的关键要素。

  1。光的本质

  (1)直射光

  晴天时,阳光直接照射到拍摄对象上,没有任何遮挡。接受光线的一面会产生明亮的色调,而不直接接受光线的一面会形成明显的阴影。这种光称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与非受光面会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因此很容易营造出三维效果。

  当阳光被薄云遮挡时,阳光仍然会透过白云扩散,产生的光线对比度会降低,非常适合人像摄影。

  (2)散射光

  阴天时,阳光被云层遮挡,无法直接照射到被摄体上。它只能通过中间介质或通过反射照射到主体上。光线会散射。这种类型的光称为“散射”。由于散射光形成的受光面和阴影面不明显,明暗对比也较弱,光影的变化比较平滑,所以得到的效果比较暗淡、柔和。

  “直射光”会产生对比度较强的光线,导致拍摄的图像中阴影较厚、色调变化较少、线条和色调较硬。“散射光”会产生对比度较弱的光线,因此阴影会更浅,色调变化会更丰富,产生更柔和的图像线条和色调。因此,摄影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光线。

  2。不同方向的光投射

  拍摄同一场景时,使用不同方向投射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顺光

  从相机后面照射到拍摄对象正面的光线称为“平滑光”。“顺光”照明的特点是:大部分被拍摄物体被直接照射,阴影面积不大,物体的色调比较明亮。这种光形成的明暗对比较弱,物体的立体感不能主要通过照明光来体现,而是通过其自身的波动来表达。因此,三维效果较弱。

  (2)前侧灯

  从相机左后方或右后方照射到拍摄对象的光线称为“前光”。大多数受光的物体都会受光,产生的亮面会很大,因此阴影色调会更亮。无光物体产生的阴影面积不会太大,但可以表现物体的明暗分布和三维形状。这种光线不仅可以保留较明亮的色调,还可以表现出拍摄对象的三维形状。



  (3)侧光

  来自相机左侧或右侧的光称为“侧光”。让被摄体一半接受光线,另一半处于阴影中,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起伏状态。

  因为“侧光”照明增加了物体的阴影面积,所以画面的色调既不亮也不暗,是明暗混合的。它不像“正面光”和“正面侧光”产生的那么亮,但也没有那么亮。那就太阴暗了。三维形式会表现得更好。

  (4)侧面背光

  来自相机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线称为“侧逆光”。它创建了物体的一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阴影面,因此色调会更暗。这种照明方式在物体上产生的三维效果会比“平滑光”更好,但仍然较弱。

  (5)背光

  “逆光”是指从拍摄对象后面照射到相机正面的光。主体大部分处于阴影中。由于光线对比弱,立体效果也弱,色调阴暗。然而,“逆光”可以用来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轮廓。它还可以突出物体的纹理和形状,清晰地显示物体的线条。在明亮的天气下使用“背光”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度。

  (6)顶灯

  从拍摄对象上方发出的光称为“顶光”。中午的太阳光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顶光”通常会在拍摄对象上产生强烈的阴影。如果用于人像摄影,脸部会形成暗影,例如鼻子下方、眼窝、下巴下方。

  (7)底灯

  “底光”的光源位于被摄体下方。这种光在日常生活体验中较少见,因此具有怪异和戏剧性的效果,一般摄影场合很少使用。

  3。光线对比

  “对比度”是指拍摄对象上“最亮”和“最暗”色调之间的关系。所谓“强对比度”是指被摄体身体最亮的部分和最暗的部分差别很大,从最亮到最暗的变化非常剧烈,对比度非常强烈。相反,“弱对比度”是指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的差异不太大,并且从最亮到最暗部分的变化非常平滑,使色调非常丰富。

  3。摄影构图

  构图就是在照片的有限空间内处理好人、景、物之间的关系,并将三者排列在画面中的最佳位置,形成特定的画面结构的过程。  构图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和突出主题景物,同时适当安排繁琐、次要的事物作为陪衬。好的构图使照片看起来均匀、稳定、舒适、规则,并能引导视线到主题上。构图不当会出现杂乱、左右不平衡、头重脚轻、主体过多导致视觉焦点不集中等问题。

  1。构图注意事项

  要获得好的摄影构图,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照片不要太单调,否则照片会显得沉闷。但不宜太复杂,否则会让人感到混乱。

  (2)选择合适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仅有助于衬托主体、凸显主角,还能丰富照片的内容,为画面增色。

  (3)了解照片中的人、景、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当的安排,有效地表达主题,避免抢占主体。

  (4)考虑每个场景的颜色对比。鲜明的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但混乱的颜色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5)需要掌握光线的角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明暗阴影,这会影响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多利用光线、透视、重叠和阴影图案的变化,有助于为平面照片增添三维感。

  2。使用不同的拍摄角度来创造不同的构图

  大多数主题都是三维的,它们呈现出许多侧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部和底部。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拍摄同一主体,会导致画面呈现出多种构图效果。因此,拍摄前应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寻找最佳、最表现力、最生动的视点,找到最合适的构图。

  (1)正面拍摄。

  正面摄影是最常用的摄影角度。从正面拍摄可以产生庄严、稳定的构图。但流畅的线条和对称的结构也会因为缺乏透视而显得沉闷。而且很多情况下,由于物体接受的光照条件相似,无法凸显物体的立体感。

  (2)侧拍。

  采用倾斜拍摄角度,将画面上原本的平行线变成对角线,给人一种纵深感,可以引导人的视线更深,增强立体效果。而沿着对角线延长视线也会让画面更加生动。随着斜边角度的变化,透视效果也会发生有趣的变化。

  (3)仰视拍摄。  仰拍是指斜向上拍摄,多用于拍摄高处风景。这种拍摄角度不仅可以将高大的风景尽收眼底,还能营造出垂直地面线条向上汇聚的透视感。还可以突出物体高耸的特征,增加压迫感。

  (4)从上方拍摄。

  俯视就是从上到下拍摄。从高处俯视可以捕捉到广阔的风景,因此常用于广角风景摄影。在人像摄影中采用俯拍的拍摄方式,可以给主角带来修长的效果。



  3。构图的“三分法则”

  “三分法则”是希腊数学家提出的。摄影师将其运用到照片构图中,往往可以拍出许多和谐、赏心悦目的照片。具体方法是:用两条直线和两条水平线将图片分成9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拍摄时,将拍摄对象置于直线和水平线的交点处。

  “三分法”可以应用于任何人物和风景摄影。

  4。背景和前景的选择

  背景或前景与主题之间的颜色、形状、线条、纹理、明暗差异会产生对比并突出主题。

  (1)简单柔和的背景。

  简单的背景不会抢走主题的地位,有利于凸显主题。但过于简单、单调的背景又会让照片显得过于沉闷。

  (2)避免杂乱的背景。

  杂乱的背景会让照片看起来很混乱,更糟糕的是,会让人很难识别拍摄对象。

  (3)避免前景出现过多的人和事物。

  如果前景中的人和物体太多,就很难突出主体,严重损害照片的整体效果。

  5。摄影构图的基本模式

  (1)成分均衡稳定

  平衡就是平衡。它与对称性不同。这种形式所构成的画面,并不是左右两侧景物的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等一一对应,而是相等或相似的形状、数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给人视觉上的稳定性,是一种特殊形状和数量反应的平衡,是利用近重远光、近大远小、深浅、浅重等透视规则和视觉习惯的艺术平衡。当然,平衡也包括对称平衡。

  平衡的构图给人一种宁静、安定的感觉,但又不像绝对对称那样沉闷、死气沉沉。因此,它是摄影师在构图时常用的形式。平衡也成为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平衡的构图,关键是选择一个好的平衡点(平衡对象)。什么是平衡点?这个要看艺术效果。只要位置合适,小物体可以与大物体平衡,远物体可以与近物体平衡,运动物体也可以与静态物体、低景物体平衡。还可以平衡高大的风景。要运用好这项艺术技能,需要多练习、多学习。

  (2)打破平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潮流摄影师认为平衡不刺激,不能体现新时代生活的节奏和特点。他们主张打破平衡,也在实践自己的观点、拍照。一些不均匀的碎片。我们把这些作品的构图称为不平衡构图。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既有平衡,也有不平衡。只要符合内容和创作意图的需要,形式可以任意选择。

  不平衡构图具有不稳定、不和谐、紧张、混乱的特点。非常适合从场景图像中表现气势;其优点是从心理反映上表现出不安的情绪、不协调的动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以及不同的表情;比如展现战争的残酷、革命风暴、杂乱场面等场景也能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3)框架构成

  框架构图使用一些前景来框架主体。常用的有树枝、拱门、装饰精美的栏杆和厅门等。这种构图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主题上并有助于突出它。另一方面,清晰的边框虽然很有吸引力,但可能会对主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画框式构图往往配合光圈、景深的调整,使被摄体周围的景物变得清晰或模糊,使人能够自然地聚焦在被摄体上。

  (4)直角三角形构图

  直角三角形构图一般以画面的一条竖边作为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以底边作为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这类构图大多注重题材的方向性。移动方向或面向景物应面向三角形的斜边,在移动物体或面向景物的前方留有空间,以提供出路。

  直角三角形构图可用于横幅或垂直图片。其特点是垂直的直线可以表现出高耸的景色,底部的水平线条有稳重、稳定的感觉,充满动感和积极。三角形和倒三角形构图的双重优点,以及左右直角边的灵活性,很受摄影者的喜爱,因此经常被使用。

  直角三角形构图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可以选择长底短竖边或者短底长竖边。只要三个角之一能形成直角,就可以采用这种构图形式。

  (5)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将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心,圆的中心就是视觉中心。圆形构图看起来像一个统一的群体,通过在图片中心形成一个圆圈来示意性地表示。  圆形构图,除了圆形物体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其圆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场景可以使用圆形构图来表达其形式和意图上的统一。比如很多人围着英雄模型签名,很多孩子在专心听老人讲故事,孩子们围成一圈做游戏等等,都可以选择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给人一种团结而不松散的感觉,但这种构图模式缺乏活力、冲击力、活力。




  (6)S形构图

  S形状实际上是一条曲线,但这条曲线是规则形状的曲线。S形的优点是曲线美,充满活力和魅力。同时,读者的视线随着S形向纵深移动,能有效表达场景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S形构图分为竖式和横式两种。垂直风格可以表现场景的深度,水平风格可以表达场景的广度。S形构图注重线条和色调紧密结合的整体形象,而不是场景之间的内部联系或呼应。

  S形的构图最适合表现曲线美的风景。自然风光摄影中,可以选择蜿蜒的河流、庭院曲径、矿山曲径等;在大尺寸摄影中,可以选择排队购物、游行等场景;夜间拍摄时,可以选择蜿蜒小路。路灯、车灯等的轨迹

  (7)十字形构图

  十字是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垂直交点。给人一种稳重、庄严、严肃的感觉,表现出成熟和神秘,健康向上。因为十字架最容易让人想起教堂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因此产生了一种神秘感。

  十字形构图不应使水平线和垂直线的长度相同。一般来说,垂直线长一些,水平线短一些比较好。两条线的交点不应等分,尤其是垂直线。一般来说,上半部较短,下半部较长。好的。由于两条线长度相同且交点等分,因此给人一种对称感。缺乏遗漏和气势就会削弱其表现力。

  十字形构图场景并不总是两条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简单交叉,但类似于十字形构图的场景可以使用十字形构图。例如,在正面肖像中,头部和上身可以被视为垂直线,左右肩可以被视为水平线;也可以说,任何能够在视觉上形成十字形图像的东西都可以用于十字形构图。

  4。光圈、快门、焦距、景深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要学习手动拍摄,您必须学习如何协调光圈和快门设置。

  1。曝光与光圈的关系

  光圈是相机镜头上可以改变大小的孔。它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宽,通过镜头进入的光线就越多。就像房间里的一扇窗户,窗户开得越大,进入的光线就越多。

  光圈的值通常用光圈值来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光圈值越大,光圈越小。例如:f16的光圈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光圈的大小决定了照片的明暗。如果光圈太大,就会曝光过度,照片全白。光圈太小,曝光不足,照片一片漆黑。

  2。曝光与快门速度的关系

  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的大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高,进入镜头的光线就越少。反之亦然。它相当于窗口打开的时间长度。

  光圈和快门都可以控制曝光。它们的结合是控制暴露的主要因素,并且相互影响。如果将光圈关闭一级(例如,从f/4到f/5.6)并将快门速度加倍(例如,从1/60到1/30),它们的曝光将是相同的。

  3。专注的重要性

  对焦是指将镜头对准拍摄对象后,调整镜头焦距,使图像最清晰的过程。只有焦点正确,图像才能清晰,否则图像就会模糊。

  4。景深、光圈、距离、焦距之间的关系

  景深的“景物”是指我们要拍摄的景物,“深度”是指清晰度的深度范围。当镜头聚焦于拍摄目标时,对应于CCD传感器上的清晰图像。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记录得更清晰。这个范围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深层场景的清晰范围越广。景深越小,深层场景的清晰范围就越小。

  影响景深的三大因素是:

  (1)光圈:当镜头焦距和距离不变时,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离:当镜头焦距和光圈不变时,离拍摄目标越近,景深越小,离拍摄目标越远,景深越大。

  (3)焦距:当距离和光圈不变时,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即,短焦镜头的景深大,长焦镜头的景深小。


Tags:

发布: admin 分类: 杂谈 评论: 0 浏览: 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