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无忧网

万寿山-京西北海淀区-颐和园

  万寿山是燕山的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建。万寿山前山上,以八面三层四檐的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慧玉宇”牌坊,经排云门、二公门、排云殿、德慧殿、佛香阁,到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芳阁和青铜宝云阁。后山绿树掩映着雄伟的藏传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塔。山上还有景福阁、崇翠阁、舒秋轩、花中游等亭台楼阁。可以俯瞰昆明湖的景色。万寿山南坡(即前山)毗邻昆明湖,湖山相连,形成极为怡人的自然环境。湖光山色、岛屿、堤岸及其上的建筑,与园外的借景相结合,形成连绵不断、锦缎般的景观。前山靠近花园正门和皇帝、皇后的宫殿。游览、往返都比较方便。坐北朝南还可以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的主要建筑都聚集在这里。园林建筑师相应地在前山建筑群的布局上采用了突出重点的方法。中间修建了一组庞大而生动的中心建筑。从湖岸到山顶,一层层华丽的宫殿楼阁覆盖山坡,形成一条纵贯前山的纵向中轴线。这一大片建筑群包括公园内的主体建筑——皇帝、皇后举行庆典、会议的“排云殿”和佛寺的“佛香阁”。后者是公园内规模最大的建筑。高约40米,矗立在高高的石台上。其八角形、四重檐、尖顶在园内外多处可见。它雄伟、高耸,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构图的中心。与中心建筑群的纵轴相呼应的是蜿蜒东西穿过山麓、沿着湖北岸的“走廊”。共有房间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前山其余建筑规模较小,自然稀疏地排列在山麓、山坡、山脊上,镶嵌在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之中,衬托出中央建筑群端庄典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俯视,颐和园的大部分景色尽收眼底。郁郁葱葱的树木衬托着黄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眼前,昆明湖静如明镜,碧绿如碧玉。游船小船缓缓地滑过湖面,几乎不留痕迹。向东望去,依稀可见城内的几座古塔和白塔。

万寿山-京西北海淀区-颐和园

  后湖河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山麓。园丁巧妙地利用河北岸与宫墙之间局促的环境,在北岸修建假山,将宫墙隔开,与南岸宫墙连接起来。真实的山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两山夹河的地貌。河面时宽时窄,时合时放。泛舟之后,湖水给人以山水之趣,柳树花开,成为公园里一道突出而幽静的水景。

  后山的风景与前山完全不同。这里自然环境丰富,山林茂盛,树木茂盛,山路蜿蜒,景色幽深。除中间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大部分建筑都集中在几个自成一体的区域,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座精致的小花园。它们或栖息山顶、倚山坡、或临水而建,可根据地形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侧是乾隆帝时期模仿江南江街商铺而建的“商业街”遗址。除斜渠园和吉庆轩是光绪年间完全重修外,后山其余建筑均残缺不全,只能根据断壁残墙依稀辨认出当年的规模。圆融园原名惠山园,是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园中园。整个园林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古朴典雅的堂、堂、楼、阁、亭、阁等建筑依池而建,曲廊相连,植有垂柳、修竹。池北岸岩石堆积,形成假山。活水是从后湖经玉琴峡引来的,顺着岩石注入池中。叮叮当当的流水声入景,给这座小花园增添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