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云观景点简介
白云关的前身是唐代天长关遗址。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现今白云寺内的老君坐像,就是当时制作的石刻。金正隆五年(1160年),天长关被焚毁。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修,历时七年,于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为了庆祝寺庙落成,寺庙里举行了三天三夜的盛大仪式。金世宗率百官大臣观看大典,赐名“天方天长观”,并命当时著名道士德远为寺基。主持人。
北京白云观景点简介
太和二年(1202年)正月,天长观不幸毁于一场大火,仅存老君石像。次年重修,竣工后更名为“太极宫”。元末,由于战乱不断,原长春宫宫室逐渐衰落。后来重建工程以楚舜殿为中心。明初改名白云寺。清初,在方丈王长岳的带领下,对白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基本奠定了今天白云寺的规模。1984年被列为全国道教重点寺院,同时对外开放。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均设在这里。
白云观的建筑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和后院三段。它们规模宏大,布局紧凑。中路起于山门外影壁,包括影壁、牌楼、华表、山门、卧峰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宝殿、玉皇殿、受难殿、药王殿、老王殿。禄堂、丘祖殿、三清、四御殿。
照壁,又称影壁,位于殿前,面向牌楼。墙上嵌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俯所书的“长春”四个大字。其字体雄浑有力,令人敬佩。
牌楼原为棂星门,道士曾在此观星观气。后来棂星门演变为牌坊,失去了原有的观景功能。这座牌坊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为四柱七层歇山式建筑。
山门是石砌的三票拱门。三个门洞象征着“三界”。踏入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进入仙洞。山门石壁上刻有流云、仙鹤、花卉等图案。剑法刚健,造型精美。中门东侧的浮雕中藏有一只巴掌大小的石猴,曾被游人触摸、打磨过。老北京有一个传说:“神迹已无,庙内只剩石猴”。此石猴已成为神的化身,到白云寺的游人必须用手触摸它,以求吉祥。寺内有三只小石猴,分别隐藏在不同的地方。如果不诚心寻找,很难见到,所以有“三猴不相见”之说。
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王灵官。雕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2米,比例适中,造型精美。他红着一张脸,留着胡须,睁大了眼睛,充满了愤怒,左手握着一只手,右手拿着一根鞭子,给人一种强大的形象。左墙上有赵公明、马胜的肖像,右墙上有文琼、岳飞的肖像。这就是道教四大元帅。
财神供奉三位财神。中间是春神青帝,左边是财神赵公明,右边是财神关羽。赵公明,又名赵公元帅,被元始天尊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财、招财、收宝、利市四神。于是,他成为了人们广泛崇拜的财神。关羽,又名关圣帝君,为民间所广泛信仰,管辖范围十分广泛。他是一位全能的神,财神只是他的形象之一。
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雕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8米。它身穿九件长袍,头戴十二排珠冠,手执玉笏,坐在龙椅上。神龛前及两侧悬挂着许多条幅,上面绣着许多不同颜色的篆书“寿”字,共一百条,故称“百命条幅”。左右两侧的六尊铜像均是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他们就是玉皇大帝台阶前的四大天师和两个侍从。殿内墙壁上挂有北斗七星、北斗七星、三十六帅、二十八苏等精美丝画共八幅,均为明清时期的杰作。
旧法堂原名启真堂。供奉的是全真七子,即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弟子:中座为邱处机,左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左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布尔坐在右边的座位上。清代道王常岳曾在此传道、开坛授戒。求戒弟子遍布全国,道门受到玄风的启发。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后人将启真堂改名为“旧法堂”,即讲授戒律的殿堂。老鹿堂建筑面积较大,是寺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每天早晚都有道士来这里念经。每逢道教节日或祖先的圣诞节,都要在此设坛举行斋戒仪式。
三清思雨殿为二层阁楼。上层供奉三清,下层供奉思玉。三清像创作于明宣德年间。它有2米多高。表情平和不凡,色彩一如既往的鲜艳,华丽又古朴。四大天帝是辅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天帝:沟辰上宫大帝、南极长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后土大帝地支。这些是清代中期的泥塑、金漆和石灰石雕像,高约1.5米。宫前庭院的鎏金铜鼎是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该香炉造型厚重,雕刻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共有43条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