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莲花山简介
莲花山,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珠江三角洲珠江口狮子洋附近的一座山脉,是狮子洋西岸的制高点。面积2.3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米。距广州市30公里,距香港60公里。海、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广州莲花山风景区已开发。
位于番禺区狮子河畔。“莲峰观海”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新世纪广州八景之一。莲花山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历史上的一位老人,是番禺2200多年历史的见证者。番禺区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其中莲花山古迹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拥有我国罕见、保存最完好的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古采石场遗址、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华表”莲花塔、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莲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金箔观音立像。
番禺莲花山简介
燕子岩
燕子岩是古代采石场的精华。该地区陡峭的悬崖和巨大的巨石形成了鸟道或深洞。它们一半人工,一半自然,雄伟壮观。从崖底抬头望去,四面悬崖峭壁连绵,奇峰突兀,浩瀚天空缩成庭院,嶙峋巨石在边缘摇摇欲坠,惊心动魄。令人眼花缭乱。在燕子岩景区,细听水滴在岩石上的声音,看燕子盘旋飞翔。静中有动,诗意如画。岩石上的攀援植物就像一面绿色的墙。春夏之交,百花争艳,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这里风景秀丽,山水相映,成为众多影视导演外景拍摄的首选地。
这些奇形怪状的巨石有的锋利如刀,断面十分光滑;有的深深凹陷,像巨大的神龛;有的站在水中,直指蓝天,像一根根擎天的巨柱。这些并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我们的祖先用斧子和凿子制作出来的。古代石匠使用的工具非常简陋、笨拙,但他们却非常聪明、经验丰富。他们按照石头的纹理方向在岩石上打三个石孔,然后轮流敲、凿,石头就会顺着纹理爆炸。断开。千年过去了,但石壁上的纹理依然清晰可辨,而且风化程度极低,可见这座山上的红砂岩有多么坚硬。
穿过梅影洞,到达百福画廊。站在走廊里放眼望去,一面石壁面对面矗立,上面刻着一百个祈福大字,排列整齐,每个祈福字的字体都不同。在这里拍一张纪念照,一定会让您和百福留下深刻的印象。
观音岩
观音岩原是采石场遗留下来的石室。莲花山有很多像观音岩这样的石室。观音岩原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尼姑庵。从殿内抬头望去,隐约可以看到石壁上有“雍正七年”三个字,但这四个字的来历至今尚未找到。
狮子石
狮子山位于莲花山东麓。一块石头形似一头狮子,盘踞在悬崖峭壁上,面朝东方,仿佛向珠江口咆哮。因此,莲花山又被称为“狮子岩”,而其前面的一段珠江则被称为“狮子洋”。据考古学家分析,莲花山原本只是海上的一座小岛。几千年过去了,大海变了,海水退去,陆地隆起。莲花山变成了陆地上的小山,海底也变成了陆地。狮子岩原本是岛边缘的一块岩石。千百年来,它不断受到海浪和海风的敲打、侵蚀和风化,才形成了现在的形状。它就像莲花山忠实的守护者,日夜守护着莲花山。也是莲花山沧桑的最好见证。
飞鹰岩
穿过幽深的老鹰隧道,到达老鹰崖。飞鹰崖的景观与燕子岩正好相反。倚崖栏杆眺望远方,纵横交错的街道,万顷良田,浩瀚的珠江,蜿蜒东流,江南风光尽收眼底。回头望去,只见石柱、石笋直指天空,雄伟的石屏依然历历在目。这些景观是历代先民不断削山取石,一一“雕琢”而成的,历经两千多年。确实,“人工工作无意击败自然工作”。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如此巧妙的奇观。
莲花塔
莲花塔矗立在莲花山主峰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塔外侧9层,内侧11层。外观呈八角形,砖木结构,有螺旋楼梯可直达塔顶。塔的每层都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门洞。该塔高50米,是莲花山的最高点。自古以来,从岭亭洋进入珠江的船只都以莲花塔为航标进入广州,故有“省城华表”的美誉。
莲花塔历经沧桑。1938年广州沦陷时,遭到日军炮火的轰炸。塔身布满弹痕,千疮百孔。1981年和1997年,在港澳同胞的资助下,对莲花塔进行了修缮。登上莲花塔,向东眺望浩瀚的狮子海。昔日海上丝绸之路起始航线上千帆百舟竞渡的繁忙景象,似乎又浮现在眼前。
在莲花山的东北角,有一座城堡,它就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莲花城”。城堡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城市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城墙内外均用石块和砖砌成,高10多米。城堡地势险要,又处于制高点。它远控虎门,近控狮子洋,故有“城守山”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