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是白族人民的“母亲湖”。白族先民称之为“金月”。它是一个美丽的高原淡水湖,区位优势优越,综合功能显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大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摇篮,也是自治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洱海具有供水、农业灌溉、发电、气候调节、渔业、航运、旅游七大功能。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沉降和侵蚀作用,属构造断层湖。
风平浪静的日子在洱海漂流,干净透明的海面如同清澈的蓝天,给人一种宁静、悠远之感,让人领略“船在漂流”的诗画碧波之上,人在画中畅游”一般意境。湖中有“三岛”、“四大洲”、“五湖”、“九湾”。三岛:金梭岛、赤文岛、天儿岛;四大洲:青沙碧、大观处、元阳、马连;五湖是:南塘湖、北塘湖、连珠湖、龙湖、博洲湖;九调是:荷花调、大吉曲、凤鸡调、凤翼调、罗肘调、牛角调、伯音调、高雁调。洱海还有很多美丽的海湾,其中较大的有海东湾、采色湾、康浪湾、双浪湾等。尤其是“海中三岛”,让洱海更加美丽。
洱海最南端的团山有一座洱海公园,是欣赏苍山洱海风光的好地方。
这个公园建于1975年,已经相当大了。其东北部为花卉苗圃,种植云南山茶、杜鹃、报春花、雪莲等名贵花木。大理的各种名木奇花也集中在这里,如大理观音池的观音柳、鸡足山的鸡山竹、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等。周围有海水浴场。海滨浴场旁有一片宽阔的草坪,供游人休息。草坪后面,倚着陡坡,有200多级花岗岩砌成的攀登石阶。石阶之上,有一座飞檐翘角的望海楼。望海楼与彩绘楼廊相连。在森林茂密的团山顶上,构成了一组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建筑群。登上望海楼,漫步长廊,饱览苍山洱海的壮丽景色。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明代诗人冯世恪说:洱海的奇观在于“日月星辰,比别处大一倍,更亮”。如果在农历正月十五的月夜泛舟洱海,月亮格外明亮圆润,景色令人陶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光灿烂。明亮,仿佛刚从洱海中浮现出来。看着看着,水天一色,明晃晃的,分不清是天上的月亮落入海里,还是海里的月亮升上天了。此外,洱海月还以洁白无暇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相映成趣,形成银苍山玉洱海的奇观。 洱海形状像人的耳朵,南北长,东西窄。洱海水位1966米(海拔85)时,南北长42.0公里,东西最宽8.8公里,最小宽3.05公里,最大水深21.50米,平均水深10.8米,湖面面积252.91平方公里,蓄水量27.94亿立方米;底层材料为粉砂、粘土;靠近湖口的沿岸水域以淤泥和大部分淤积为主,深水区有大量淤积。它由沙质土壤和含有腐殖质的棕色粘土组成;入湖河流有117条。主要有北边的米骚河、螺石河、永安河,西边的苍山十八溪河、南那波罗河,东边的海潮河。流入凤尾清、遇龙河等小溪,唯一出湖的河流是西洱河。
洱海海岸线长30公里。曾是北通东西湖,南通大理、下关的航运码头。沿湖居民大多以捕鱼和航海为生。历史最高水位1976.098米(海防高程),最低水位1973.28米。1969年以来,随着西洱河水电的开发,规划最低水位为1969米,实际下降到1970.66米,下降了3.34米。随后,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出现:岸边重建、现有泵站暂停失效、鱼类资源锐减、井水枯竭。
洱海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7℃,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2.3℃。湖水不结冰。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该湖除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由河流补水。从北入湖的河流有米驹河、螺石河、永安河;波罗河从南边注入湖中;苍山石坝溪从西边注入湖中。湖水平均深度15米,最深处21米。湖水向西南流经下关西洱河注入漾濞河,然后折向南流入澜沧江。
洱海西侧苍山如屏,东侧远山为背景。太空环境极其优美。“茫茫水开天镜,山景时刻围绿幕。”被誉为“银绿玉洱海”、“高原明珠”。从古至今,无数大师、诗人曾为之赋诗赞誉。清代南诏官员杨奇鲲,《全唐诗》中有一首诗描述它:“风吹白浪,雨洗影”,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也称其为“茫茫大海,无尽的迷雾。”“。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洱海气候温和湿润,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巡游洱海时,岛屿、溶洞、湖泊、沙洲、树木、小屋,都别具一格,赏心悦目。古人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湾”。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众多的景点中,又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令人神往。关于风、花、雪、月四景,当地白族有一首谜语诗,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