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鸡蛋的技巧有哪些?
你觉得煮鸡蛋很简单吗?水+鸡蛋煮一会儿就可以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煮鸡蛋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煮鸡蛋的技巧有哪些?
1。浸泡在水中。
煮鸡蛋之前最好先用冷水泡一会儿,然后再放入冷水锅里煮,这样蛋壳就不容易破裂。当然,这只是保持鸡蛋形状完整的一种方法。
2。火力。
煮鸡蛋时如果用大火,很容易导致蛋壳内的空气迅速膨胀,导致蛋壳破裂;如果用小火,会延长煮鸡蛋的时间,而且不容易控制鸡蛋的嫩度。实践证明,中火是最适合煮鸡蛋的。
3。时间。
确定火力后,只要准确掌握煮蛋时间,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鸡蛋的嫩度。例如,要煮软鸡蛋,水沸腾后再煮3分钟。此时蛋清已凝固,蛋黄仍为液体;水沸腾后,将半熟的鸡蛋煮5分钟。此时蛋清已凝固,蛋黄呈粘稠液体,松软滑爽;煮硬鸡蛋,将水煮7分钟。此时蛋清已凝固,蛋黄已干燥。需要注意的是,煮硬鸡蛋时,切不可随意延长时间。因为鸡蛋在沸水中煮的时间过长,超过10分钟,鸡蛋内部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降低鸡蛋的营养价值。
4。搅拌。
为了让蛋黄凝固在蛋清中间,鸡蛋放入锅中后,用勺子不断向一个方向搅拌,使锅中的水呈漩涡状旋转,直至蛋清凝固。煮熟了。至于这背后的原理,肯定和物理学中的离心力、向心力有关。
吃鸡蛋的禁忌:
1。避免吃未煮熟的鸡蛋
鸡蛋蛋白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会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导致身体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皮肤发炎、眉毛脱落等症状。鸡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会影响人体对鸡蛋蛋白的消化和吸收。未煮熟的鸡蛋中这两种物质没有被分解,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鸡蛋在形成过程中会携带细菌。未煮熟的鸡蛋不能杀死细菌,容易引起腹泻。因此,鸡蛋应高温加热后食用。不要吃未煮熟的鸡蛋!
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致密,其中很大一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蛋白质只有煮熟后才会变软,才能被人体胃肠道消化吸收。生鸡蛋有特殊的腥味,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减少唾液、胃液、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2。避免吃煮鸡蛋 鸡蛋如果煮得太久,蛋黄表面会形成灰绿色的硫化亚铁层,很难被人体吸收。老化的蛋白质会变硬,影响食欲,难以吸收。
3。鸡蛋不宜与糖一起煮
鸡蛋加糖煮,由于高温会产生一种叫做糖基赖氨酸的物质,破坏了鸡蛋中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成分。而且这种物质具有凝固作用,进入人体后会造成危害。如果煮鸡蛋需要加糖,应等鸡蛋稍微冷却后再加入,搅拌均匀,以免降低风味。
4。炒鸡蛋不需要加味精
鸡蛋含有氯化钠和大量的谷氨酸。当这两种成分加热时,它们会形成谷氨酸钠,具有纯正的鲜味。味精的主要成分也是味精。如果炒鸡蛋中添加味精,会影响鸡蛋本身味精的合成,破坏鸡蛋的鲜美风味。
5。煮熟的鸡蛋用冷水浸泡后不要存放
有人经常将煮熟的鸡蛋浸入冷水中,利用蛋壳和蛋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使蛋壳容易剥落,但这种做法并不卫生。由于新鲜鸡蛋表面有一层保护膜,鸡蛋中的水分不易蒸发,可防止微生物的侵入。鸡蛋煮熟后,蛋壳上的膜被破坏,鸡蛋气腔中的一些气体逸出。这时,将鸡蛋放入冷水中。气腔内温度急剧下降,压力变为负值。冷水和微生物可以通过蛋壳上的孔隙和蛋壳内的双层膜进入鸡蛋,使其在储存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