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位于古文化街中心三岔口西岸。坐北朝西,面临海河。是天津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妃庙、妈祖庙之一。天后宫原名天妃宫,民间俗称皇后宫。据元史记载:“泰定三年(1326年)八月,海津镇建天妃宫。”元代修建的天妃宫有两座,其中一座就是原来的天妃宫。大直古海河东岸的“天妃灵慈宫”,早年称东寺。始建于元代延佑年间。庚子战争时被烧毁,现仅存废墟。另一个是天后宫,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也是天津仅存的一座。早年称西寺。天后宫的建立与天津自古以来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天津东濒渤海,北依盘山,有九河支撑。海河直入大海,大运河向南延伸。天津自古以来就是船车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特别是运河和海上水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重要的经济地位。元代人王茂德有诗描述当时的情景:“东吴转海运粳米,一夜潮来聚万船。”
天后宫旅游概况
这座海神庙和中国一些沿海城市的“妈祖庙”一样,都是供奉着一位传说中的女神。天坛供奉的天后是保护航海的神明。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受到所有人的崇拜,成为神。古代的航海技术非常低下,许多水手和船夫死于海难,葬身大海。人们惧怕大海的危险,祈求航行平安,依靠海神的保佑才能生存、安全渡海。南宋绍熙元年,林默被封为“顺吉夫人”。元朝至元十八年(1272年),金朝封她为天妃。后多次升迁,于清康熙二十三年被封为“顺吉夫人”。晋被封为天后。民间尊称有“娘娘”、“娘娘”,南方新昵称有“妈祖”、“娘娘”。
明永乐二年,在天津筑城。城市轮廓日益扩大,粮食由南运北,南北物资交流进一步发展。天津的盐业、渔业、航运业、手工业、商业日益发达,天津东部的天后宫也日渐繁华。到了清朝,天后宫的信仰已从保护航海扩展到成为保护天津的神灵。该庙被赞誉为“天津福主”,烧香礼拜的不再只是船夫、渔夫、水手,更多的是乞求继承人的老妪和少妇。作为天后宫的道士(天后宫原为道教宫观),为了适应人们的迷信心理,不断在宫中增设各种神像和神龛,如后裔皇后、王后等。丘疹、眼中女王、以及圣殿圣母旁边的奶妈。皇后、王三奶奶等;大雄宝殿两侧有财神殿、龙王殿、河伯殿、关帝殿、火神殿、灶君殿等,供奉着大大小小各种神像百余尊,适应于天津旧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迷信的需求,所以香很受欢迎。 天后宫建成后,明朝永乐、正统、万历年间先后重修。清代、民国顺治、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曾进行过部分修缮、扩建和修缮。修复工程的重点是保证天后宫中轴线上建筑的原貌。重建了戏楼、牌楼、前厅,对两侧原有凹凸不平、拥挤杂乱的配殿进行了调整重建,最后重建了二楼。皇家经堂的结构。修复后的天后宫内,东端朝西的戏楼与朝东的山门之间是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广场。戏楼上挂有“天上音乐平等”的匾额,山门整块砖刻有“筑天谕旨”。“后宫”两个字遥遥相望。山门前有两根号称九尺高的旗杆(实际测量南极26.2米,北极25.94米),并保持原貌。两根旗杆是节日时用来悬挂旗帜的,两旗上绣有:“田门百艺迎春,浪花沐浴水中吉祥航海”。
天后宫山门北侧,隔街就是张贤阁。牌坊是山门的入口。为木结构,一层有两根柱子。正面括号下为“海门赐法”四字横额,北面为“白谷朝宗”四字横额。两侧是修葺一新的钟鼓楼,前殿是面阔三间的大殿,殿内塑有王灵官、贾善、千里眼、顺风儿等高大雄伟的全身雕像。工程中出土的两座建筑矗立在前殿后面,穿过走廊就是大雄宝殿,又称大雄宝殿,位于一座高台上。天后宫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凸形,前面有一座卷棚和一座建筑,后面的凸出部分称为凤尾殿。正殿佛龛内有一尊重建的天后坐像,两侧侍立着供桌和供品。此次修建时,还出土了大雄宝殿前两侧的石狮子一对,十分庄严肃穆。大雄宝殿的台基四周是花岗岩条。台东南角的条带上还保留着“道光二十三年”的铭文。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五开间的经阁,砖木结构二层。亭内下层南北山墙镶嵌壁碑。可见《重修天后宫后楼》写于民国十二年。每年重新录制。经阁前平台两侧还有两只高大的石狮。其中一件是1985年施工时出土的,另一件是复制品。经阁后面是七圣殿,是一座供奉天后父母的三间小殿。这次整修时,在小殿南墙内侧发现了一幅壁画,上面有道教的“四功德”。大雄宝殿、经阁两侧共重建配殿20间。最后在七圣寺西北角重建了阔四间两层的御经堂。
天津民俗博物馆已成为海内外各界人士和港澳台同胞参观、旅游的热门去处。